猩猩平均寿命,红毛猩猩平均寿命
来源头条作者:崖上野草本书是投资大师芒格非常推荐的著作,是贾雷德·戴蒙德教授人类大历史三部曲的序曲。贾雷德·戴蒙德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作者从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类进化的历史,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中,人类的进化有其必然的规律,通过考古发现和详实的数据分析,总能够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解释人类进化的来龙去脉。这估计也是芒格非常喜欢本书的原因之一,芒格的一生致力于追求真知,对大千世界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总喜欢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在灵长类家族中,有五个成员,分别是:长臂猿、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红毛猩猩,其中黑猩猩与人类的DNA差异是最小的,DNA的差异大概在1.6%左右。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甚至比大猩猩与黑猩猩的DNA差异还要小,大概在700万年前,人类与黑猩猩开始产生了分化。进化了700万年,基因才发生了1.6%的差异,这也说明了基因的进化是非常缓慢的。不过,进入现代社会后,科技对环境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可能会导致基因的进化加速。在动物世界中,有一夫多妻,也有一夫一妻,还有十分混乱的群居关系。通常采用一夫多妻制的物种,雄性的体型会比雌性大很多,在动物世界中,体型大,意味着可以占用更多的资源,获得更多的食物,因而可以支撑更多妻子的家庭。人类的夫妻双方体型差不多,在远古时代是近似于一夫一妻制。不过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有很大的区别,体型背后所代表的体力并不是人类获取资源的唯一因素,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智力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智力成为了人类获取资源的核心因素。因此,我们看到在古代的皇帝和达官贵人往往有三妻四妾,这些人拥有智力所支撑的金钱和权力。戴蒙德发现人类的与其他动物在生殖行为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人类的生殖行为中典型的特征是隐蔽排卵和隐蔽性行为,而其他动物大部分都有明确的发情期,在发情期会发出明确的信号吸引异性来交配,但对于人类而言,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几乎可以在随时进行性行为。同时,人类的性行为是偷偷进行的,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性行为会天然引起人类的羞耻心,而大部分的动物并不会有这种羞耻心。人类生殖的特点与人类的社会组织进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隐蔽排卵和隐蔽性行为可以增强配偶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配偶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区分开来,更有利于夫妻双方共同抚养子女。因此,人类的性行为不仅仅是为了生殖,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形成的方式。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自然选择和性选择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爱斯基摩人比较紧凑的身形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自然选择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同样是生活在热带地区,东南亚人和非洲人的肤色差异比较大,这是性选择的结果。性选择通过人类的择偶标准来发挥作用,东南亚人的审美标准略有差异,但以东南亚人的标准,非洲人无论如何难以和美联系在一起。审美是后天习得的,与人类成长的环境密切相关。性选择常常作用于人类的外观,例如肤色、头发颜色和眼睛的颜色等。人类的寿命远远长于其他物种,按照演化的一般规律,老人无法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那就应该在演化过程中消失。一方面在文字出现之前,老人的记忆是知识传承的重要方式,而知识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老人的存在对部落抵抗自然灾害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老人还可以帮助子女抚育孙辈,人类对下一代的抚育周期远远长于其他物种。这也解释了女性的绝经现象,如果女性可以一直生育到死亡,就会大大增加在分娩过程中死亡的风险,而由于人类的抚育周期比较长,她现有的子女会因为失去母亲而死亡。因此,女性在适当的年龄绝经是对现有子女保护。而男性的生殖行为没有任何生命危险,男性甚至可以在死亡之前都保持生育能力。作者发现动物经常会采取一些危险和自我毁灭的行为来证明自身的强大,或者更确切的说是证明自身基因的强大。以此来吸引更多配偶,传承更多的基因。例如在碰上捕猎者时,孔雀的长尾巴并不利于求生,但作者的逻辑是孔雀如果能拖着长尾巴逃生,那说明了这只孔雀必定有非常强大的奔跑能力,因而获得更多配偶将这种优秀的基因传承下去。作者也用同样的逻辑框架来分析人类的吸烟和酗酒行为,吸烟和酗酒虽然对人类的健康有害,但如果某人既吸烟又喝酒也能存活下来,那就说明这个人的身体素质很好。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似乎有点牵强,因为并没有感觉到吸烟和酗酒的群体有很多的过人之处,笔者看过的另外一本科普读物大体可以解释人类的吸烟和酗酒行为。人类具有完善的快乐机制,一般当人类做了有利于生存的事情时,大脑就会感到快乐,这种快乐来源于人类的感官到神经通路的一系列传导机制。烟酒使得人类的快乐机制得到了强化,在没有感官刺激的情况下,人类也可以通过烟酒获得快乐,并对烟酒形成依赖。作者可以认为是一个地理决定论者,作者通常的逻辑是这样的,亚欧大陆比较适合的气候使得这里的居民驯化了马,马的出现有导致了亚欧大陆经常会爆发战争。亚欧大陆的气候更加适宜种植,因此,这里的居民率先摆脱了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进入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养活了更多人口,使得战士、艺术家等阶层可以从农业生产中抽身,农耕文明也导致了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催生了管理这些人口的国家机械。战马、战士和国家机器又使得人类可以征服异族,将自己民族的文明成果复制到其他地区。作者发现人类有两个特性,一是人类之间的相互灭绝,一是人类对其他物种的灭绝。人类之间的相互灭绝不仅发生在远古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人类早已进入科技文明的时代,在卢旺达仍然发生了胡图族对图西族的大屠杀,导致了100多万人死亡。人类之前的相互屠杀从经济的角度可能是为了争夺食物和交配权,在战争中胜利的一方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对方的领地和食物,这比自己去狩猎采集似乎要容易得多。尤其是气候变化导致猎物下降,为了生存下去,只能减少共同生活在这一片区域的人类。之前广为流传的一个误区是人类的工业文明导致了物种的灭绝,实际上在远古时期,人类活动就导致了大量的物种灭绝,我们耳熟能详的是猛犸象。自然界的大部分物种都会尽力维持生态平衡,而人类似乎是一个竭泽而渔者,进入到新的领地就大量捕猎,然后再迁移到其他领地。本书是一本非常不错的科普读物,不仅是因为作者的视角比较独特,而且作者的论证过程也十分严谨,对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依据大量详实的资料和数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研究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网友留言